電磁波
電磁波,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衍生發射的震蕩粒子波,是以波動的形式傳播的電磁場,具有波粒二象性。電磁波是由同相振蕩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于電場種電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為光速。見麥克斯韋方程組。
電磁波伴隨的電場方向,磁場方向,傳播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因此電磁波是橫波。當其能階躍遷過輻射臨界點,便以光的形式向外輻射,此階段波體為光子,太陽光是電磁波的一種可見的輻射形態,電磁波不依靠介質傳播,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同于光速。電磁輻射由低頻率到高頻率,主要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波,稱為可見光(波長380~780nm)。電磁輻射量與溫度有關,通常高于絕對零度的物質或粒子都有電磁輻射,溫度越高輻射量越大,但大多不能被肉眼觀察到。
頻率是電磁波的重要特性。按照頻率的順序把這些電磁波排列起來,就是電磁波譜。如果把每個波段的頻率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的話,它們是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及γ射線。
通常意義上所指有電磁輻射特性的電磁波是指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而X射線及γ射線通常被認為是放射性輻射特性的。
電磁波基本簡介
電磁波(又稱電磁輻射)是由同相振蕩且互相容納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于電
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有效的傳遞能量和動量。電磁輻射可以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包括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光、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等。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納米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溫度大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并不存在溫度等于或低于絕對零度的物體。
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又稱電磁輻射、電子煙霧,是能量的一種。
電磁波(又稱電磁輻射)是由同相振蕩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于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有效地傳遞能量和動量。電磁輻射可以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包括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等。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納米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溫度大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并不存在溫度等于或低于絕對零度的物體。因此,人們周邊所有的物體時刻都在進行電磁輻射。盡管如此,只有處于可見光頻域以內的電磁波,才是可以被人們看到的。電磁波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各種電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為光速。
電磁波譜
按照波長或頻率的順序把這些電磁波排列起來,就是電磁波譜。如果把每個波段的頻率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的話,它們是工頻電磁波、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及γ射線。以無線電的波長最長,宇宙射線的波長最短。
無線電波 3000米~0.3毫米。(微波0.1~100厘米)
紅外線 0.3毫米~0.75微米。(其中:近紅外為0.76~3微米,中紅外為3~6微米,遠紅外為6~15微米,超遠紅外為15~300微米)
可見光 0.7微米~0.4微米。
紫外線 0.4微米~10納米
X射線 10納米~0.1納米
γ射線 0.1納米~ 1皮米
高能射線小于 1皮米
傳真(電視)用的波長是3~6米;雷達用的波長更短,3米到幾毫米。
計算方法
c=λv
c:波速(光速是一個常量,真空中約等于3×10^8m/s) 單位:m/s
v:頻率(單位:Hz,1MHz=1000kHz=1×10^6Hz)
λ:波長(單位:m)
真空中電磁波的波速為c,它等于波長λ和頻率f的乘積
c=λv
真空中電磁波傳播的速度c—大約30萬千米每秒,是宇宙間物質運動的最快速度。c是物理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常數,目前公認的數值是:
c=299792.458km/s≈3×10^5km/s
電磁波頻率的單位也是赫茲(Hz)。但常用的單位是千赫(KHz)和兆赫(MHz)。